广州日报2025-08-04 00:12广东
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,五年,是记录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特殊标尺——人们既能从中感受经济发展、政策落地与民生诉求的温差,又能观察城市的蝶变、个人命运的流转。
从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“五年计划”,到2025年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,一个又一个五年中,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。
“十四五”行至收官之年,广州的“十五五”规划编制工作早已按下“启动键”:
▏年初,广州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25年工作时,就提出:科学开展“十四五”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和“十五五”规划编制。
▏7月初,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各界征集广州市“十五五”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,真诚邀请广大市民围绕粤港澳大湾区、产业发展、科技创新、改革开放、城乡区域、社会民生等领域,为广州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。
▏7月25日,广州市召开“十五五”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咨询会议,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,以及深耕宏观经济、区域发展、人工智能、人口发展等各领域的多位专家,结合“十五五”时期国内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,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、开展金融领域改革创新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、加快城市更新等纷纷提出意见建议。
开门问策,汇聚民智,群贤毕至,凝聚共识。这场集思广益的“头脑风暴”,正为广州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力量。
“十五五”规划,为何如此重要?
五年规划,是读懂中国发展奇迹的一个重要视角。
从“一五”计划首次大规模、有重点地进行工业建设,到“九五”期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,再到“十四五”规划期间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……每隔五年,我们都会回首审视过去五年发展道路,校准航向,远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的十五年,孕育蝶变。
正是一个个紧密衔接的“五年”,串联起新中国70余年发展史上的壮阔愿景。
观大势方能谋长远,谋长远更需布全局。“十五五”时期,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“关键一程”,以五年规划为引领,科学应对百年变局下的风险挑战,精准破解发展中的瓶颈,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、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。
对于肩负着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重任的广州来说,科学编制“十五五”规划的分量更显特殊。
广州南沙港
从国家战略维度看,广州“十五五”规划要继续立足“国之大者”,肩负起老城市新活力、“四个出新出彩”、“排头兵、领头羊、火车头”的使命。同时,也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等国家战略任务中展现更大作为。
从城市目标维度看,广州“十五五”规划的每一次落笔都关乎长远,无论是2035年实现“再造新广州”宏伟目标,还是2049年建成中心型世界城市的远期蓝图,都需要广州在“十五五”收官时的2030年,筑牢坚实基础、积蓄奋进动能。
从发展阶段维度看,广州“十五五”规划没有前车之鉴。作为经济体量超过3万亿、GaWC排名全球第22位的世界一线城市,如何打赢产业转型的攻坚战、答好科技创新的必答题、啃下城市更新的硬骨头?这些课题既无现成经验可搬,也无固定规律可循,唯有凭“敢闯敢试、敢为人先”的气魄,在实践中蹚出一条兼具中国特色、广州特点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子。
面对没有先例的考题、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征程,唯有以更高站位的科学规划为指引,将挑战转化为跃升机遇,也更需要广开言路、广纳群言、汇聚众智、破解难题,为未来赢得先机与主动。
广州荔湾的永庆坊
面向“十五五”,如何“开门办规划”?
在市“十五五”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咨询会议上,7位专家先后发言。
“在广州‘十五五’规划中将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广州作为城市发展目标。”
“广州可以通过政府营造环境,培育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,形成专精特新企业、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成长的土壤。”
“希音带动了全产业链出海,是广州打造成平台贸易的示范,要复制推广‘希音模式’的平台贸易,形成新的贸易方式。”
“广州可在消费型服务业中挖掘新增长点,通过完善文化、体育、健康等领域的供给体系,释放内需潜力。”
……
专家们开门见山、直奔主题,既谈规划大思路、发展大方向之判断,也提领域深洞察、实操细方案的建言,不回避城市发展痛点,也挖掘广州潜能优势,个个问题、条条建议都有着翔实的数据分析和案例佐证。时长4小时的会议上,没有客套话,全是“硬骨头”。
细看这份专家名单,既有深耕中国经济治理领域的实干派理论家,也有参与过六个国家五年规划编制的“老规划”,还有专注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。激荡顶级“头脑风暴”,只为擘画未来五年的广州的样子。
广州“开门办规划”,不仅着力凝聚各方专家智慧,也在广泛听取市民建议。
7月21日,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广州市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言献策活动,相关负责人介绍,市发展改革委正按照粤港澳大湾区、产业发展、科技创新、改革开放等14个领域,向社会各界分类征集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,将认真整理并研究意见建议,在编制“十五五”规划时参考吸纳。
实际上,“民有所呼、策有所应”是广州规划编制的常态。回溯“十四五”时期,广州就曾通过“我为广州‘十四五’规划建言活动”收集到588条意见建议,多条意见建议在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中吸收采纳。
例如,市民关注的改善交通微循环、改善停车问题纳入“十四五”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;医疗卫生方面提出了高水平医疗机构、基层医疗设施重大平台和重点建设项目;养老方面提出了建设全国养老服务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和任务等。
如今,从专家学者的“战略策”、到基层群众的“身边事”、再到线上平台的“金点子”,民意共绘发展蓝图的渠道更宽、参与更深,让广州“十五五”规划的编制过程,成为了“开门办规划”的鲜活样本。它印证了一个道理:规划的意义,不仅在于勾勒未来,更在于凝聚共识——当千万人对城市的期待汇入同一张蓝图,当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找到契合点,这样的规划必然充满生命力。
“十四五”收官在即,“十五五”蓄势待发。上下同心,集智勠力,积跬步至千里,广州一定能以更大的确定性对冲外界的不确定性,扛起经济大市真正挑大梁的政治责任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的新篇章。
文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贾政、方晴图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苏俊杰、莫伟浓、陈忧子、杨耀烨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:林传凌